分子生物学 第 2 章 第 4 节: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特点

#分子生物学 #复制 #DNA聚合酶 #调控


2.4.1 原核生物 DNA 复制过程

  • 复制起始点(oriC)含有 3 个 13bp 的串联重复保守序列GATCTNTTNTTTT以及 4 个由 9bp 的保守序列TTATACANA组成的能结合 DnaA 的起始结合位点
  • 原核生物 DNA 复制过程:
    1. DNA 双螺旋的解旋
    2. DNA 复制的引发
    3. DNA 复制的延伸
    4. DNA 复制的终止

① DNA 双螺旋的解旋

参与酶作用
DNA 解旋酶DNA helicase利用 ATP 的能量解开双链
单链 DNA 结合蛋白single-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,SSB保证被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,以四聚体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,待单链复制完成后才离开,重新进入循环
DNA 拓扑异构酶DNA topoisomerase消除解链造成的超螺旋的堆积,消除阻碍解链继续进行的这种压力,使复制得以延伸
  • 在拓扑异构酶 I 的作用下解开负超螺旋,并与 DNA 解链酶共同作用,在复制起点处解开双链
  • 参与解链的除了解链酶外,还有 Dna 蛋白等,一旦局部解开双链,就必须有 SSB 蛋白来稳定解开的单链,以确保该局部结构不会恢复成双链
  • 接着,由引发酶等组成的引发体迅速作用于两条单链DNA 上
  • 前导链和后随链均需要一段 RNA 引物以起始子链 DNA 的合成

② DNA 复制的引发

  • DNA 聚合酶只能延长已存在的DNA 链,不能从头合成 DNA 链,因此,DNA 新链的起始需要一条 RNA 引物

引物 primer

  • 提供 3'-OH
  • 引物的合成需要引发酶(一种特殊的 RNA 聚合酶),且最后需切除
  • 在体内,引物为RNA;在体外,引物为 DNA/RNA 均可
  • 前导链只需要一个引物,而后随链每个冈崎片段都需要一个引物
  • 后随链的引发过程往往由引发体primosome来完成
  • 引发体前体preprimosome(包含六种蛋白) + 引发酶primase = 引发体
  • 引发酶是dnaG基因的产物
  • 引发体向后随链分叉方向前进,沿途断断续续地引发生成后随链的引物
  • 引物产生后,DNA 聚合酶 III 在引物后合成 DNA,再由 RNase H 降解 RNA 引物并由 DNA 聚合酶 I 将缺口补齐,最后, DNA 连接酶将两个冈崎片段连在一起形成子代 DNA 链

[!CAUTION]

  • DNA 聚合酶可以利用 dNTP 高能磷酸键的能量,无需额外提供 ATP
  • DNA 连接酶需要额外提供 ATP 才能完成功能

③ DNA 复制的延伸

  1. 引物酶合成约 10 个核苷酸大小的新引物
  2. DNA 聚合酶 III 以 5' -> 3' 方向延伸引物,直到遇见邻接引物的 5' 端
  3. E.coli中,DNA 聚合酶 I 具有 5' -> 3' 外切酶的活性,被用来去除引物
  4. DNA 连接酶连接相邻的冈崎片段,使之成为一条完整的子代链
参与酶作用
DNA 聚合酶 III在引物后延长子链
RNase H切除引物
DNA 聚合酶 I补全切除引物后的子链空缺(在大肠杆菌中还具有切除引物的作用)
DNA 连接酶连接冈崎片段

④ DNA 复制的终止

  • 需要 Tus 蛋白
  • 重复性终止子序列(Ter):22 b

[!TIP] 符号约定:有关核酸的内容中,“bp”代表碱基对,“b”代表碱基

2.4.2 原核生物的 DNA 聚合酶

原核生物 DNA 聚合酶
3' -> 5' 外切(校正作用)+++
5' -> 3' 外切+(大肠杆菌中有切除 5'端引物的作用)--
5' -> 3' 聚合酶活性有,但不发挥有,但不发挥+
  • DNA 聚合酶 I
    • 可被蛋白酶切成两个区域:C 端区和 N 端区
    • C 端区大,又被称为 Klenow 片段,同时具有 DNA 聚合酶活性和 3' -> 5' 外切酶活性
    • N 端区小,具有 5' -> 3' 外切酶活性
  • DNA 聚合酶Ⅱ
  • DNA 聚合酶Ⅲ
    • 是大肠杆菌 DNA 复制中链延长反应的主导聚合酶
  • DNA 聚合酶Ⅳ 和 DNA 聚合酶Ⅴ
    • 主要在 DNA 修复和跨损伤合成 (translesion synthesis,TLS) 过程中发挥作用

2.4.3 真核生物 DNA 复制的特点

  1. 真核生物 DNA 每个细胞周期只精确复制一次
  2. 真核细胞复制的起始需要在前复制复合体 pre-RC 的指导下进行
  3.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(CDK)调控前复制复合体的形成和激活

真核生物冈崎片段的切除

  1. RNase HⅠ 切开引物
  2. FENⅠ 蛋白(具备 5' -> 3' 外切核酸酶活性)降解 RNA 引物片段
  3. DNA 连接酶Ⅰ 连接冈崎片段

2.4.4 真核生物 DNA 聚合酶

  • 已发现的有 15 种以上
  • 哺乳动物细胞主要有五种:α、β、γ、δ、ε
  • 真核细胞 DNA 聚合酶和细菌 DNA 聚合酶基本性质相同,均以 dNTP 为底物,需 $Mg^{2+}$ 激活,聚合时必须有模板链和具有 3'-OH 末端的引物链,链的延伸方向为 5' -> 3'

2.4.5 端粒酶与 DNA 末端复制

  • 末端复制问题end replication problem:由于所有新 DNA 合成启动都需要一条引物,这使得线性 DNA(后随链)末端的复制成为难题
  • 以前导链为模板的复制不存在末端复制问题
  • 解决末端复制问题
    1. 用蛋白质代替 RNA 作为每个染色体末端最后一个冈崎片段的引物
    2. (多数真核细胞)利用端粒酶来延伸染色体 3' 端
  • 端粒酶telomerase:一种特殊的酶,由蛋白质和 RNA 组成。与 DNA 聚合酶不同的是,它不需要外源 DNA 模板来指导新 dNTP 的添加。可利用自身含有的 RNA 成分作为模板将端粒序列添加到染色体 3' 端
  • 生殖细胞、干细胞、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高

2.4.6 DNA 复制的调控

细胞原核细胞真核细胞
DNA 复制的调控主要发生在起始阶段1. 细胞周期水平调控
2. 染色体水平调控
3. 复制子水平调控
  • 真核细胞复制子水平调控决定复制的起始与否,高度保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