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化学 话题 03:酶

#生物化学 #酶 #催化 #酶促反应动力学 #抑制剂 #调节 #核酶

1 酶的催化作用

1.1 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

  • 活性中心: 酶分子中与底物特异性结合并催化其转化的三维结构区域。
    • 必需基团:
      • 位于活性中心内: 结合基团(识别底物)、催化基团(催化反应)。
      • 位于活性中心外: 维持构象或作为调节位点。
      • 常见基团: 丝氨酸羟基、组氨酸咪唑基、半胱氨酸巯基、酸性氨基酸羧基。
  • 催化机制:
    • 诱导契合、邻近效应、表面效应:促进底物结合和去溶剂化。
    • 过渡态稳定化:降低活化能。
    • 酸碱催化、亲核催化、共价催化。

[!NOTE]
酶的高效催化依赖于活性中心的精确结构,诱导契合模型解释了酶与底物的动态结合过程。

1.2 酶促反应特点

  • 高效性和专一性。
  • 对环境敏感(常温、常压、中性 pH)。
  • 可调节性(受抑制剂和激活剂影响)。

1.3 酶-底物复合物

  • 定义: 酶与底物通过非共价键形成的临时复合物(ES 复合物)。
  • 特征: 可逆结合,稳定过渡态。
  • 模型:
    • 锁钥模型: 活性位点与底物完全匹配。
    • 诱导契合模型: 酶构象适应底物。

2 酶的辅助因子

2.1 维生素与辅酶

  • 许多维生素转化为辅酶:
    • 烟酰胺(VB3)→ NAD⁺
    • 硫胺素(VB1)→ TPP
    • 核黄素(VB2)→ FMN/FAD
    • 维生素 B6 → PLP

2.2 辅酶作用

  • 电子传递:NAD⁺、FAD。
  • 质子转移:辅酶 A(CoA)。
  • 分子转移:SAM(甲基转移)。
  • 底物稳定:辅助催化。

2.3 金属离子作用

  • 作为辅助因子(如 Zn²⁺、Fe²⁺、Mg²⁺、Cu²⁺),参与结构稳定、催化活性、电子转移。

[!TIP]
辅酶和金属离子通过与酶协同作用,增强催化效率或特异性,广泛参与代谢反应。


3 酶促反应动力学

3.1 Km 和 Vmax

  • Vmax: 最大反应速率,所有活性位点饱和。
  • Km(米氏常数): 反应速率达 Vma x一半时的底物浓度。
    • 特征常数: 与酶和底物亲和力相关(Km 越小,亲和力越高)。
    • 影响因素: 酶结构、底物结构、温度、pH、离子强度。

3.2 最适 pH 和温度

  • 最适 pH: 酶活性最高的 pH,受氨基酸残基电离状态影响。
  • 最适温度: 酶活性最高的温度,受分子运动和结构稳定性影响。

4 抑制剂与激活剂

4.1 不可逆抑制

  • 通过共价结合抑制酶活性,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。

4.2 可逆抑制

  • 竞争性抑制: 抑制剂竞争活性位点,Km 增加,Vmax 不变。
  • 非竞争性抑制: 结合别构位点,Km 不变,Vmax 降低。
  • 反竞争性抑制: 同时改变 Km 和 Vmax。

4.3 激活剂

  • 分子激活剂: 如 ATP、乙酰辅酶 A。
  • 离子激活剂: 如 Mg²⁺、Ca²⁺。

5 酶活性的调节

5.1 别构调节

  • 别构效应剂通过改变酶构象调节活性,呈现 S 型动力学曲线。

5.2 化学修饰调节

  • 包括磷酸化、乙酰化、甲基化等共价修饰。

5.3 酶原激活

  • 酶原通过激活暴露活性中心,如胰蛋白酶原。

5.4 同工酶

  • 催化相同反应但结构不同的酶,如乳酸脱氢酶(LDH1-5)。

[!NOTE]
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差异,反映了代谢需求的多样性,临床上可用于疾病诊断。


6 核酶

  • 化学本质: RNA,具有催化活性,如核糖核酸酶P。

7 临床酶应用

  • 示例: 洛伐他汀抑制 HMG-CoA 还原酶,减少胆固醇合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