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子生物学 第 2 章 第 1 节:染色体

#分子生物学 #染色体 #结构 #基因组


  • 核苷酸的组成:
    • 核苷
      • 核糖
      • 碱基
    • 磷酸
  • 亲代能够将自己的遗传物质 DNA 以染色体的形式传给子代,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
  • 原核细胞 DNA:
    • 细菌 DNA:共价,闭合,双链(通常也称为染色体)
    • 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,只有少数基因 (如 rRNA 基因)多拷贝形式存在
    • 整个染色体 DNA 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调控序列所组成
    • 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关系

2.1.1 染色体的特点

  1.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
  2. 能够自我复制,使亲、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
  3.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,从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
  4. 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

2.1.2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

  • DNA
  • 组蛋白
  • 非组蛋白
  • 少量 RNA

辨析染色体与染色质: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周期的不同形态

组蛋白

组蛋白类型富含的 AA保守性是否为核心组蛋白
$H_1$Lys不保守
$H_2A$ 较保守
$H_2B$ 较保守
$H_3$Arg极端保守性
$H_4$Arg极端保守性
  • 组蛋白富含的氨基酸都为碱性氨基酸,带正电,可以与带负电的 DNA 紧密结合,组成核小体
  • 组蛋白的特性:
    1. 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: $H_3$ 及 $H_4$ 在氨基酸表明,它们可能对稳定真核细胞的染色体结构起着重要作用
    2. 无组织特异性
      • 例外 1:鸟类、鱼类、两栖类红细胞的染色体不含 $H_1$ 而含有 $H_5$
      • 例外 2:精细胞染色体的组蛋白是鱼精蛋白
    3.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: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 N 端(氨基端)的半条链上,碱性的半条链易与 DNA 的负电荷区结合,而另外半条链与其他组蛋白、非组蛋白结合
    4. 组蛋白的修饰作用(发挥基因调控作用)
    5. 富含 Lys 的组蛋白 $H_5$
      • 在成熟鱼类和鸟类红细胞中,$H_1$ 被特殊的组蛋白 $H_5$ 取代
      • 有核的红细胞完全失去复制和转录能力,其核很小,染色体高度浓缩,所以人们认为红细胞染色质的失活与 $H_5$ 的积累有关
      • $H_5$ 的磷酸化很可能在染色质失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
化学修饰作用与特点
甲基化主要发生在组蛋白 Lys 和 Arg 残基上。比较稳定,宜表观遗传
乙酰化$H_3$、 $H_4$ 乙酰化水平高于 $H_2A$、 $H_2B$。激活转录作用
泛素化修饰位点为高度保守的 Lys 残基。招募核小体;参与 X 染色体的失活;影响基因转录
组蛋白易发生的化学修饰
$H_1$泛素化、磷酸化
$H_2A$、 $H_2B$泛素化、乙酰化
$H_3$、 $H_4$甲基化、乙酰化

非组蛋白

  • HMG 蛋白(high speed group protein,高速泳动蛋白)
    • 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小、在凝胶电泳中迁移速率快而得名
    • 是真核细胞内除组蛋白外含量最为丰富的一组染色质蛋白质
    • 与 DNA 结合并不紧密,可能与 DNA 的超螺旋结构有关,是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的动力体现者
  • DNA 结合蛋白
    • 与 DNA 紧密结合,只有用 2 mol/L NaCl 和 5 mol/L 尿素才能把这些蛋白质解离
    • 可能是一些与 DNA 复制或转录有关的酶或调节物质
  • A24 非组蛋白
    • 可能具有 rDNA 抑制子的作用

rDNA:核糖体 DNA

2.1.3 真核生物基因组 DNA

  • 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(多拷贝),而且功能 DNA 序列(外显子)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 DNA (内含子)所隔开

基因密度 gene density :每 Mb 基因组 DNA 上所含有的平均基因数目 一般来说,基因密度越高,生物的复杂性越低

  • 在真核生物中,基因组的大小一般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,然而许多复杂性相近的物种却有着显著不同的基因组大小
  • 与原核生物比,真核生物不但基因密度低,而且各种变异相对较多
    • 原因:真核细胞中大量基因间隔区序列 intergenic sequence 造成的
  • 对于复杂度高的生物,调控转录的序列长度显著增长,内含子数目也大大增加
  • 间隔 DNA 根据其重复性分为:
    1. 唯一性
    2. 重复性(几乎占一半以上)

真核细胞的 DNA 序列分类

  1. 不重复序列: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
    • 结构基因基本上属于不重复序列
  2. 中度重复序列
    • 各种 rRNA、tRNA 及某些结构基因 如组蛋白 等都属此类
  3. 高度重复序列(卫星 DNA)
    • 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
    • 原位杂交法证明,许多卫星 DNA 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部分,也有一些在染色体臂上
    • 这类 DNA 高度浓缩,是异染色质的组成部分
    • 卫星 DNA 不转录,其功能不明,可能与染色体的稳定性有关

常染色质:大部分转录 异染色质:一般不转录

2.1.4 染色质与核小体

由 DNA 和组蛋白组成的染色质纤维细丝是许多核小体连成的念珠状结构

念珠状结构模型的证据

  1. 染色质 DNA 的 $T_m$ 值比自由 DNA 高,说明在染色质中 DNA 极可能与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
  2. 在染色质状态下,由 DNA 聚合酶和 RNA 聚合酶催化的 DNA 复制和转录活性大大低于在自由 DNA 中的反应
  3. DNA 酶 I DNaseI 对染色质 DNA 的消化远远慢于对纯 DNA 的作用
  4. 染色质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出由核小体组成的念珠状结构,可以看到由一条细丝连接着的一连串直径为 10 nm 的球状体

DNaseI 或小球菌核酸酶可以切断游离 DNA 上的任何磷酸二酯键,而除了少数几个位点以外,染色质中的 DNA 是被保护不被消化的。用小球菌核酸酶处理染色质以后电泳,分离的 DNA 片段均为 200 bp 基本单位的复数

核小体的结构

  • $H_2A$、 $H_2B$、 $H_3$、 $H_4$ 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
  • 大约 200 bp DNA
  • 一个 $H_1$
  • 八聚体在中间,DNA 分子盘绕在外, $H_1$ 则在核小体外面
  • 每个核心组蛋白有一个 N 段延伸的“尾巴”,上面有许多高度修饰的位点
  • 核酸酶水解核小体后产生只含 146 bp 核心颗粒,包括组蛋白八聚体及与其结合的 146 bp 核心 DNA,该序列在核心外形成 1.65 圈,每圈约 80 bp
  • 核小体之间的连接 DNA 长度是可变的,一般为 20-60 bp
蛋白结合特点
组蛋白结合非特异性的
非组蛋白结合 如转录因子特异性的

2.1.5 染色体的组装

形态同上一级相比浓缩倍数
DNA.plain-
核小体.zip7 倍
螺线管.zip6 倍
超螺线管.zip40 倍
染色单体.zip5 倍
  • 浓缩总倍数:8400

2.1.6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

  1. 真核基因组庞大,远远大于原核基因组
  2. 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重复序列
  3. 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 (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间最主要的区别)
  4. 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(一种 mRNA)
  5. 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,有内含子结构
  6. 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顺式作用元件
  7. 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 DNA 多态性(主要包括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)
  8. 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

[!NOTE]

  1. mRNA 分为单顺反子(真核)和多顺反子(原核),单顺反子一条 mRNA 翻译一个蛋白质,而多顺反子一条 mRNA 翻译多个蛋白质
  2. 断裂基因:去除非编码区域(内含子)再连接后可翻译完整蛋白质
  3. 端粒具有保护线性 DNA 的完整复制、保护染色体末端和决定细胞寿命等功能。端粒在复制过程中会缩短

2.1.7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

  1. 结构简练:只有非常小一部分不转录
  2. 存在转录单元
    • 原核生物 DNA 序列中功能相关的 RNA 和蛋白质基因,往往丛集在基因组的一个或几个特定部位,形成功能单元或转录单元,它们可被一起转录为含多个 mRNA 的分子,叫多顺反子 mRNA
  3. 有重叠基因
    • 一个基因完全在另一个基因里面
    • 部分重叠
    • 两个基因只有一个碱基对的重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