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分析与检验 专题四:脂质分析

食品分析与检验 专题四:脂质分析

这篇文章介绍了食品分析与检验中脂质分析的相关内容,包括脂类物质测定的意义、常用有机溶剂、样品预处理方法、不同脂类测定方法(如索氏提取法、酸水解法、碱性乙醚提取法等)以及食用油脂的理化特性指标如酸价、碘价、过氧化值和皂化价。

 次点击
9 分钟阅读

食品分析与检验 专题四:脂质分析

SP 4.1 脂类物质测定的意义

  1. 脂肪是食物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

  2. 脂肪含量是食品质量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控制指标


SP 4.2 常用于测定脂类的有机溶剂

  1. 乙醚:必须用无水乙醚作提取剂,被测样品也要事先干燥

  2. 石油醚:对于结合态的脂类,必须预先用酸或碱及乙醇破坏脂类与非脂类的结合后才能提取

  3. 氯仿-甲醇

  4. 6#轻汽油


SP 4.3 样品的预处理

  1. 固体样品要粉碎,颗粒大小要合适

  2. 样品要干燥

  3. 酸水解


SP 4.4 脂类测定的方法

SP 4.4.1 索氏提取法

原理:预处理后的样品用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回流提取,使样品中的脂肪进入溶剂,回收溶剂后所得的残留物,即为粗脂肪

  • 特点

    • 适用于脂类含量较高,结合态脂类含量少或经水解处理过的样品

    • 费时;溶剂用量大;需要专门的仪器(索氏提取器)

SP 4.4.2 酸水解法

原理:将样品与盐酸溶液共热水解,使结合或包藏在组织里的脂肪游离出来,再用乙醚和石油醚提取脂肪

  • 适用于:加工后的混合食品,易吸湿,不好烘干,用索氏提取法效果不好的样品

  • 不适用于:含磷脂、含糖量高的食品(磷脂分解使测定结果偏低,糖类遇强酸易炭化)

SP 4.4.3 碱性乙醚提取法(重量测定乳脂肪)

原理:利用氨-乙醇溶液破坏乳的胶体形状及脂肪球膜,使非脂成分溶解而脂肪有利,再用乙醚-石油醚提取

  • 适用于:各种液体乳、乳制品 本法为ISO采用为乳及乳制品定量的国际标准法

SP 4.4.4 巴布科克法和盖勃法

  • 测定乳脂肪

原理:浓硫酸溶解乳中的乳糖和蛋白等非脂成分,将牛奶中的酪蛋白钙盐变成可溶性的重硫酸酪蛋白,使脂肪球膜被破坏,脂肪游离出来

  • 不适于:含糖多的乳品(如炼乳),因为糖易焦化

SP 4.4.5 测定脂类的其他方法

  1. 氯仿-甲醇提取法 适用于结合态脂,尤其是磷脂含量高的样品,如鱼、蛋、大豆及其制品

  2. 牛奶脂肪测定仪


SP 4.5 食用油脂的理化特性

SP 4.5.1 酸价

  • 定义:中和1 g油脂中游离的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

  • 反映油脂酸败的主要指标,可用于评价储藏条件是否得当、油脂品质的好坏、油脂精炼工艺的制定

SP 4.5.2 碘价

  • 定义:100 g油脂所能吸收的氯化碘或溴化碘换算成碘的克数

SP 4.5.3 过氧化值

  • 定义:1 kg油脂中过氧化物的毫克数

  • 过氧化值的大小反映油脂是否新鲜的程度

SP 4.5.4 皂化价

  • 定义:完全皂化1 g油脂所需KOH的毫克数

  • 根据皂化价结合其他检测项目,可对油脂的种类和纯度进行鉴定

© 本内容采用 CC BY-SA 4.0 许可证。欢迎分享和改编,只要记得标明出处就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