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子生物学 第 8 章 第 2 节:逆转录病毒
8.2.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
HIV 的分布:体液 血液、精液、阴道分泌物中含量最高
HIV 基因组及其蛋白质
HIV 基因组结构
由两条单链正链 RNA 组成
部分基因(如Tat和Rev)是不连续的,被插入的内含子分隔成两个外显子
HIV 编码的蛋白质
HIV 膜蛋白主要功能区
主要抗原决定簇
T 细胞决定簇
CD4 受体结合区
HIV 的复制
HIV 靶细胞:T 4 淋巴细胞、巨噬细胞
通过病毒膜蛋白 gp120 与细胞表面的 CD4 受体蛋白结合,HIV 与受体结合后,病毒核心蛋白和两条 RNA 链进入细胞
CD4 所结合的正常配体是Ⅱ型 MHC 抗原
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:MHC
MHCⅠ:位于一般细胞表面
MHCⅡ:位于抗原呈递细胞(如巨噬细胞)表面,起呈递抗原的作用
HIV 复制主要过程
原病毒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,无症状
原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转录和合成系统转录产生病毒 mRNA,其中一部分编码病毒蛋白,与基因组 RNA 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,释放
宿主细胞瓦解死亡
HIV 复杂调控机制使 HIV 感染细胞后产生不同结果
复制和表达量高:立刻杀死细胞
复制和表达量低:仅造成细胞功能失常
不复制、表达:前病毒与宿主长期共存
HIV 前病毒整合是随机的,并不要求特定 DNA 序列,可整合到染色体任意位置
HIV 基因表达调控
(与大多数逆转录病毒比)HIV 最大特点:含有许多调控基因
长末端重复序列 (long terminal repeat, LTR):5’-LTR 包含调控单元、增强子区域、核心单位、TAR 区域(反式激活因子应答元件)四个主要功能元件,能调控 HIV 基因表达,劫持宿主细胞转录装置,严格控制病毒基因组的转录
参与 HIV 复制的调控蛋白
HIV 感染与致病机制
急性期(1-2 周):血清中出现 HIV 抗原,外周血细胞、脑脊液、骨髓细胞中均能分离出 HIV
无症状潜伏期:无临床症状,外周血中 HIV 抗原含量极低
随感染时间延长,HIV 重新开始大量复制并造成免疫系统损伤
HIV 致免疫低下的机制
HIV 表面 gp120 蛋白脱落,与正常细胞质膜上 CD4 受体结合,使细胞被免疫系统误认而遭杀伤
T 细胞 CD4 受体被 gp120 封闭,影响其免疫辅助功能
gp120 蛋白刺激机体产生抗 CD4 结合部位的特异性抗体阻断 T 细胞功能
带有病毒包膜蛋白的细胞可与其他细胞融合,形成多核巨细胞而丧失功能
AIDS 的治疗
AIDS 标准疗法: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(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,HAART),又称:抗逆转录病毒鸡尾酒疗法
HAART Pros:
可阻断病毒复制
减少单一用药产生的抗药性
部分恢复被损坏的免疫功能
HAART Cons:
无法彻底清除潜伏感染的静息性记忆 $CD4^{+} T$ 细胞等细胞内的 HIV 病毒,无法治愈 AIDS
CD4+T 细胞与辅助性 T 细胞的关系
CD4+T 细胞是由胸腺产生的淋巴细胞亚群,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。特别是在细胞介导免疫(cell-mediated immunity)中, CD4+T 细胞主要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(antigen-presenting cell, APC)提呈的外来抗原并产生响应。这个响应可以调节其他免疫细胞,如B细胞或者 CD4+T 细胞的活动,也可以启动新的免疫反应
CD4+T 细胞分化产生辅助T细胞1(Th1)、Th2、Th17和调节性T细胞(Treg)等多种亚群
全球唯一实现 HIV 完全治愈的病人:柏林病人
敲除 CCR5 受体基因对治疗 AIDS 有效
8.2.2 乙型肝炎病毒 HBV
DNA 病毒,但是逆转录途径
HBV 基因组及其蛋白质
HBV 基因组结构
有部分单链区的环状双链 DNA
长链 L 为负链,短链 S 为正链,短链长度不定
(最大特点) 功能单位非常密集,基因组高度压缩,编码区重复利用 基因经济型基因组
核酸序列全为蛋白编码区(无内含子)
HBV 编码区及其产物
X 蛋白:具有反式调控作用,能激活多个同源或异源启动子或增强子,与肝癌的发生有相关性
HBV 基因转录调控
顺式作用元件
增强子
反式作用因子
HBV 的复制
HBV 的复制:先补全正链,再大量扩增,RNA 逆转录成第一链(负链 DNA)
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,基因组 DNA 进入细胞核,经 DNA 聚合酶修复正链缺失部分,形成共价闭环双链 DNA 为转录模板大量扩增
HBV 基因组在宿主 RNA 聚合酶作用下转录生成 mRNA
前基因组中的部分 RNA 被包装到核心颗粒中自 DR 1 处开始逆转录,合成负链 DNA
在 DNA 聚合酶作用下合成正链 (合成自 DR 1 处开始,再经跳跃传位至 DR 2,这一过程称为引物易位)
8.2.3 人禽流感病毒 AIV
AIV 的分型
血凝素 (HA) :对红细胞有凝集性,有 18 个 H 亚型
神经酰胺酶 (NA) 糖蛋白:能将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病毒粒子解脱下来,有 11 个 N 亚型
AIV 感染过程与机制
AIV 通过 HA 蛋白上的凝集素位点与细胞表面含唾液酸的糖蛋白受体结合,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
病毒蛋白:
病毒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
结构蛋白:病毒颗粒生存所必须的,如病毒的衣壳蛋白
非结构蛋白:病毒在侵染和复制过程中表达,对增殖发挥作用的一类酶,如RNA聚合酶、蛋白酶等
AIV 感染机制
HA 受体结合位点的突变导致 AIV 易于感染人类细胞
PB2 蛋白 627 位氨基酸残基的点突变导致 AIV 复制能力增强
NS1 蛋白 92 位氨基酸残基突变导致 AIV 致病能力显著增强